原创音乐剧《在远方》于这个炎炎盛夏大幕再启,第二轮演出依旧热度不减,收获了场场爆满票房的同时也收获了较高的口碑,为今年精彩纷呈的献礼剧舞台再增一处亮丽的风景。故事改编自同名电视剧,在千禧年前后二十余年较长跨度的时间线里,以快递员姚远成长、创业及其间的感情和心路历程为线索,以小见大描绘时代画卷,让观众在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张弛有度的舞台呈现中感悟社会、反观自己,产生强烈共情。
有人说“唱”是中国音乐剧的一大软肋,《在远方》则用独具审美特质的唱法证明了中国音乐剧不断进阶的唱功实力。全剧将美声唱法、流行唱法和中国传统戏曲唱腔相融汇,通过演员们各具特色的声线与音色演绎,或高亢亮丽或款款深情,或行云流水或沉郁沧桑,让观众深深沉浸在剧场曼妙的音乐气场之中,跟着角色一起去感受快速的提升的时代进程中“远方在哪里”“远方是什么”的“灵魂拷问”。
远方在心中,远方是梦想。“远方不是脚到达的地方,而是心超越的地方。”这句励志的话语醒目张贴在作为贯穿全剧舞台意象的主人公的地下室小屋正中央,开宗明义并与“姚远”“远方快递”等名字形成内在关联,隐喻了音乐剧的主题。全剧开场,编织袋、“青春”文化衫、搪瓷脸盆、简陋的工作与生活空间等服化道设置,迅速把观众带入到具有年代感的场景中,这其实是第一时间推出整一个故事的背景——快递产业尚未勃兴的时期,为其后矛盾冲突的发展蓄能。在民间快递业尚未获得正式许可的情况下,自发从事相关业务的人们每天行色匆匆辛苦奔波于取送之间,内心却不免焦灼惶恐,这是当时无数个平凡渺小的“姚远”生活与心理的真实写照。但幸运的是,他们赶上了一个快速地发展中的中国,赶上了一个能够大胆梦想并追逐、实现梦想的时代。所以,虽然辛苦劳碌,但他们心中始终相信,通过“一个个送,都能送达”的努力,一定能“冲向云天,走向远方”。“我从来都不是一无所有,这胸膛依旧火热”,这句由主人公和主人公和他的“兄弟们”反复唱出的激荡人心的歌词,表达出的正是所有正在创业中的平凡人的心声。从这个视角观之,姚远何尝不是所有敢于梦想并勇于为梦想打拼的普通人的代表,快递业又何尝不是整个中国市场发展与经济转型的一个缩影,姚远的“远方”之梦实际上的意思就是时代之梦、中国之梦。
远方在身边,远方是真情。作为一部以时代进程为背景的现实主义音乐剧,作品在讲述创业逐梦故事主线的同时,也将人物的情感线贯穿其中,以丰富细节蕴含的人性美、人情美触达观众内心深处柔软一隅,引发强烈共鸣。其间,有姚远和高畅、和一起打拼的兄弟们的友情,“有我的,好兄弟”,主题曲《兄弟》的铿锵唱腔和一众血气男儿的刚劲群舞将这种感情推向极致。姚远和路晓鸥的爱情,“她出现,她就像,阳光照进天窗” ,在优美深情的唱词中,纯洁而美好的情愫娓娓道来,唤起观众的集体青春记忆;还有姚远和二叔的亲情,不是亲生胜似亲生,一句“多加两个蛋”让观众在笑声中体味关爱。友情、爱情和亲情的细腻刻画,让人物在“追逐梦想的平凡人”人设之下变得有血有肉、丰满真实。另一方面,也正是主人公这种有情有义的品格,才使得他不断收获支持,成为其能取得成功的又一注脚。下半场中关于人生况味的几段词一唱三叹、深沉隽永,内蕴着对人生的终极观照——远方实际上并不遥远,认真生活、把握当下,以真情对待身边每一个真情之人,这就是似在“远方”遥不可及的那个人生真谛。
远方在地平线,远方是美。音乐剧作为一门舞台艺术形式,必须要对主题作出美的呈现。《在远方》紧扣叙事主题,通过充满刚健之气的崇高美、细腻丰富的人情美、紧张激烈的冲突美等等,为观众倾情打造了一台视听的审美盛宴。其一是舞台呈现上的崇高之美。编导者刻意回避了华丽璀璨的舞台设计,通过的钢架结构建构起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的极简舞台空间,这种别出心裁的“工业质感舞台”既富有新意又深度契合时代气息,搭配上多次出现的快递员激昂群舞则将这种刚健崇高美学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二是矛盾冲突设置上的张力之美。该剧由原作编剧亲自操刀,将一部54集的电视剧浓缩进两个多小时的舞台时空之中,从过去到现在、从商场到情场、从个人到群体,叙事的紧张激烈可想而知。同时该剧又很看重在二元对立中寻求和解,有偶尔插科打诨的哄堂大笑,有走投无路后的柳暗花明,有争斗纠缠后的握手言和,从而使全剧跌宕起伏,有泪点、有笑点、有燃点,有打破、有救赎、有希望,带观众们走过了一段笑与泪齐飞、梦与情共舞的审美旅程。其三是叙事创意上的梦想美。现实主义艺术并不排斥浪漫主义甚至实验性的具体创作手法。故事主体以时间线正叙,间以意识流叙事对人物的心理过程作具象化呈现,临近结束时则以小段回忆的倒叙重新再回到事业与感情的起点,将观众的情感再次推向高潮。其中的意识流叙事片段,有些是作为推动故事发展的过渡,有的桥段则或引人发笑或令人深思,充满意味。美是多元的,也是多义的,“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音乐剧以美的多义性对“远方”作了开敞性解读,让每名观众都能有所思、有所悟,寻找自我的答案,从而使精神有所安顿,在奔忙的现实世界之外寻找自我能够诗意栖居的一方领地。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舞台艺术力作,作品在大时代背景之下挖掘动人故事,对新时代中国音乐剧创作具有典范性意义。伟大时代,任何一个人都是追梦人。艺术作为一种人文关怀,很重要的就是要为时代立传,为时代里的人们筑梦、圆梦。我们共同期待,有更多《在远方》这样的优秀作品,将国家的梦和个体的梦、历史的梦与时代的梦搬上舞台,作出美的诠释与表达。(马龙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