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看过两个版本,在百老汇看过两次,伦敦一次,这是第四次看。演员整体水平超过我的预想——舞蹈能传神,汉语唱着没有别扭的感觉,让人感觉还挺顺,翻译得也好,主题歌翻译得真好,是非常成功的。布景方面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受舞台的限制,我看过的版本屋顶也有布景,前边四五排观众头顶也是布景,这咱办不到。不过,《猫》能在中国演出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艺术形式匪夷所思,想象力达到了极致。一群人来表现猫,舞蹈动作、人物关系、戏剧结构,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戏剧故事。舞蹈非常吸引人,对演员的要求也很高。再一个就是歌很好听,歌舞剧最重要的就是歌好听。这里面,猫的世界是反映人的世界,小偷啊,老前辈啊,贵族猫啊。我养过猫,猫跟猫也很不一样的。猫本身就很神秘,它和人最近,但和人也很远。
以前在美国看过,这一次是在北京。我觉得移植和改编得非常好,总体感觉很完美,也很流畅。再有一个,这里面加进了很多中国元素,这些元素也能和观众产生共鸣。所以,本土化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北京的文化很多元,中演也很有气魄。继《妈妈咪呀!》之后,第二次把世界经典音乐剧移植到北京的舞台上,《猫》在全国受到欢迎,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可贺的事情,中演再一次引领了潮流和走向。我也更加期待有更多这样的好作品引进来,当然,要是能够催生我们的民族作品就更好了,这是我们一起努力的方向。因为音乐剧本来是一个舶来品,把它演变过来是一个过程,而这样的一个过程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
这是继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之后的又一个大举措。你要想国际化,必须先把“国际”请进来,通过这一个剧高度接轨。
《猫》在音乐剧中是个“老大哥”,这个影响甚至会超过《妈妈咪呀!》。无论是情节设计,还是唱跳编排,将来我们的创作也可以很好地学习。《猫》这次上演会对今后本土音乐剧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猫》剧中讲的都是真正的“人话”,很接地气,通过猫的情感交流,我们体会到了人生。
《猫》是英国音乐剧的一部代表作,在西方培养了一批音乐剧观众,也培养了一批音乐剧演员。我觉得《猫》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一个演出培养我们的观众,培养我们的音乐剧市场,这也是我们文化体制改革要做的事情。同样,这个演出会培养一批我们自己的演员。这次,我们把歌词都翻译成中文,这是一个工作量巨大的文学工作。我觉得,翻译绝大多数都是不错的,把歌词翻译成另外一个国家的文字有很大难度,感觉到翻译者注意到了歌词的节奏,文字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是统一的。当然,有些字的音韵还能调整。另外,舞蹈做得相当到家。观众很高兴,一直在鼓掌,可见打动了观众。
这是第二次看音乐剧《猫》,上一次也是在国内,但看的是英文版。对比一下,当然是看中文版更亲切。《猫》这个剧是家喻户晓的,通过猫来讲述人生百态,在熟悉的语言氛围里表达,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觉得翻译得特别好,在重视原著的基础上,零星穿插了一点中国元素,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的幽默。背景、灯光、道具等技术层面,也比我上次看的英文版更好。
我们中国的演员已经很棒了,把我的注意力抓住了。我觉得,这个起点挺高的,如果我们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还会有创作上的进步。祝贺他们,想让他们加油,取得更大的进步!
很高兴能来观看音乐剧《猫》。在上海的时候我就看过,但我是一个人去的,当时想这种剧应该不太适合小朋友,会有点吵。但看完之后,真的觉得适合全家来,所以这次带着先生和女儿一起来了。大家也可带着孩子和家人来看这个剧,挺有意思的。
这次能把一个经典作品带到国内来,本身就已经是很大的商业成功了。音乐剧在中国属于起步阶段,我是学戏剧出身,对这个作品比较了解。我对中国音乐剧的前景还是比较看好的,刚才也跟三宝在聊,有想法自己玩一把。
一开始,我以为看到中国好的音乐剧得等到十五、二十年之后,没想到这么快就能看到。虽然有外界的帮助,但更能看见我们自己的成长。好多部分我很喜欢,像摇滚猫。这部作品真的是很经典,上学的时候我就很喜欢。
20年前就看过英国的《猫》,当时非常非常震撼。很兴奋能近距离地看见我们自己的中国《猫》。特别是台词改得很好玩,有属于我们自己的音乐剧的感觉。看的过程中,很多20年前的画面会浮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希望以后有更棒的中国音乐剧出现。
韦迪突然下课陆军分布图日本首相访问越南肺癌胃癌农村大病保障站票半价引热议网友调侃委员周星驰波音787停飞80后女副市长35岁前买房没出息鸠山访大屠杀纪念馆麻刚沙盖楼伊能静言论事件贫困县奖拳王75万张柏芝生父遭追债美国天才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