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新加坡1月13日电(记者马玉洁陈济朋)英国有史以来最成功、连续公演最久的音乐剧《猫》近日在新加坡开演。这部由“音乐剧之王”韦伯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略特的诗集《老鼠谈世上的猫》所编写的音乐剧自1981年首演以来,已经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整个世界演出,誉满全球。
作为一个以猫为主题的剧目,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逼真的动作奠定了该剧成功的关键。近日,该剧的导演及编舞乔-安·鲁滨逊及剧中演员向记者分享了他们如何变得有“猫性”。
鲁滨逊是该剧1981年首演时的原创班底,曾参与该剧演员从培训到排练的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也在2012年参与了中文版《猫》的监制,可谓是跟随《猫》一起成长的见证者。鲁滨逊说,在刚开始选角的时候,很多演员比较羞涩,无法表现出剧组所需要的猫的神态,因此,在试镜时,他们会放置很多有趣的元素,来让演员尽情展现自己。
“我们会告诉演员,我们并不是在做调查,只是希望看到你最好的一面。很多人知道这部剧要哪一些舞蹈技巧,而他们也会花很多时间去做训练。因此,我们只希望演员将他所受到的训练体现出来。我们会设法让他们笑,这样他们就容易放松,并表现出最好的一面。”
至于如何让演员更快地进入角色,鲁滨逊说,最好的方式其实是演员本身的示范效应。如果在排练中,有一两个演员首先愿意释放自己,敢于去模仿猫的神态和形体,其他演员看到之后会觉得,“嗯,我也能做到像他一样”。这样,整出戏的排练就会更加顺利。
作为一个演出历史长达30多年的经典剧目,《猫》在不一样的地区的演员阵容也不完全一样。来自澳大利亚的演员马丁·克罗夫特是在1992年首次参演该剧。当时,他的角色是“格斯”,一名曾经风华绝代,如今却年事已高、遭受病痛折磨的剧场猫。不过,从2008年起,他开始扮演“老戒律伯”的角色,这也是很多《猫》的演员所经历的过程。他们喜爱这出舞台剧,并且随年纪的增长,在不同的时期扮演不一样的角色。
克罗夫特说,通常来说,新的演员在加入之初都要经历六周的排练。“排练非常紧张,乔-安坚持认为每一只猫必须有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因此在我们真正开始表演之前,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挖掘角色的个性。你要去感受如何像猫一样移动,而这样的一个过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特的。”
克罗夫特说,《猫》有更多的个人表演,这与其他的舞台剧表演完全不同。这出音乐剧一共有28只猫,每只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个性,而在这部剧中所用到的表演方式在其他的剧目中几乎完全用不到,因此,演员在刚开始训练时会经历一段时期的调整期。
谈及为何这部音乐剧能经久不衰,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鲁滨逊说,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这部剧是以猫为主角,而猫的身体特征仍然没有太大变化。另一方面,这部剧中讲述了一只被猫的社会摈弃的边缘个体如何重新被接受的故事。而不管是什么社会,总有一些被边缘化的群体,也总有不同的阶层,这一点永远都不可能过时。
克罗夫特对此也表示认同。“我的角色是部落的长老,我的任务是让小猫们在一起,让整个猫群和谐相处。我告诉他们每个人应该善待彼此,这样一个世界才会更好。这些价值观在剧中表现得很隐晦,但却是我们从始至终都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