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醒·狮》上演以来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别致的舞美,超燃的音乐,浓浓的家国情怀,不少观众更是跟着团队巡演全国三刷四刷,《醒·狮》魅力,不同凡响。
为何《醒·狮》能拥有这么多粉丝?为何主流价值观的作品能吸引这么多年轻人关注?一部舞剧是怎么来实现城市文化的传承?编剧罗丽感慨良多。
慢慢地,我发现,与其说是要替他们说出百余年前广州城所经历的那些风雨飘摇,还不如说是当下的我怎么样看待那些曾经家园尽毁、面对满城疮痍的人们揭竿而起、击鼓出狮。
大约是2016年元旦,我接到广州歌舞剧院抛来的橄榄枝,问我有没有兴趣写一部以醒狮为题材的舞剧。对于主业从事本土文艺研究和戏剧评论的我,凭借着一名广州土著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深情,不知深浅地一头扎进了舞蹈文学剧本的创作中。
编剧属于一度创作,文学和戏剧范畴的主题立意、人物关系、故事情节,整个剧目起承转合的节点,基本在文学本创作阶段就会确立下来;
编导的二度创作,则是把文字形象化、具体化立在舞台上,需要仔细考虑具体的舞台调度和人物行动线,舞蹈编导会根据舞蹈单双三群的铺陈做出具体的编排;
三度创作就是演员的表演和对角色的诠释,实际也考验演员的舞蹈功底和对角色的人物理解塑造能力。
在《醒·狮》之前,小舞剧《醒》曾获得广东省舞蹈大赛7个奖项。从2016年初起,总导演史前进、总编导钱鑫、王思思还有我,在小舞剧的基础上对这个题材不断讨论。这是一个交互的过程,其他几位更多地从舞蹈的角度进行考虑,我则会从戏剧及文学的角度切入。而影视观念的介入也是我们常常跳出舞台创作的常规来“陌生化”思考的角度,毕竟,现在的观众深受影视观赏逻辑训练,水平和感知度早与过去不同,套路和反套路之间如何把握,都是早期考虑的问题。
在创作采风之初,我和主创们来到位于广州老城区两千年老中轴线旁的广州工人醒狮协会,在民俗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了醒狮——作为现代竞技体育的醒狮、作为血脉文化传承的醒狮、作为舞者精气神魄的醒狮。在两年不间断的采风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广州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少年,在醒狮文化的激励和熏陶下,在偏离人生轨道的泥潭里重新变得阳刚坚毅、富有冲劲。这样的体验使得我们真切抓住了那些曾经在脑海里“欲说还休”的部分,填补了生活中真实的醒狮、历史中曾经的醒狮以及那些舞狮人的精气神之间的间隙。
故事的发生地三元里原是广州北郊的村落,百余年后的今天已经变成广州大都市中街道一级的“城中村”。无论是三元古庙里高挂的三星旗、村中祠堂一直摆放着的狮头和大鼓,还是每年元宵节三元里庆典上的醒狮表演,是历史和现实让我们正真看到,醒狮的前世今生与三元里的交融。
我相信,以三元里和邻近四乡民众为主体的起义抗争运动为何会取得胜利,既有偶然——大雨使英军的火枪无处发威,也有必然——尚武侠义的精神传统、保护家园的拼死一搏在历史中均有原型,例如爱国乡绅何玉成、巾帼侠女飞铊凤。所以,《醒·狮》确立以战争为时代背景,确立虚构的人物阿醒母子、龙凤兄妹和三元里抗英事件间的故事,是一个文化寻踪溯源的最终答案。这部舞剧所展示的百余年前的广州,正是不少观众的 “乡愁”所系——对于“老广”而言是曾经熟悉乡音乡情的回味,对于新广州人而言却是对这座城市生发的认同感,也是新的乡愁产生的起点。
在走访多地的采风中、在无尽史料的翻查追寻时,我在与编导们一次次的讨论磨合里,在无数次深夜无眠孤灯独对中,一次次地推翻重来,舞剧《醒·狮》就这样在我笔下慢慢呈现出故事的模样。作为文本的缔造者和人物的设计者,我穿过时空的烟云重返百余年前的广州城,和曾经在那个时空里的他和她对话。我很想知道曾经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们,在那样一个时刻的所思所想所感。慢慢地,我发现,与其说是要替他们说出百余年前广州城所经历的那些风雨飘摇,还不如说是当下的我怎么样看待那些曾经家园尽毁、面对满城疮痍的人们揭竿而起、击鼓出狮。我想讲一个广州的故事,并不是简单把历史搬上舞台,而是以今人的视觉去看待百年前广州人的城和事。
此次的创作团队也很有意思:既有土生土长的“老广”如我,有在广州工作生活二十多年的新广州人,也有从北京邀约来的艺术家。艺术创作中最需要的除了熟悉还有距离。因此,经常会从惯常中抽离出来,从他者的视角来再次审视。作品以醒狮为题材,但绝对不单单是作为民间民俗和竞技武术的醒狮,而是以舞蹈特有的肢体语汇糅合醒狮的技巧精髓,以期对南粤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一次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而所有的沉睡都仅仅是为了那一朝的觉醒。于是,在这个以战争为背景的故事里,既讲述阿醒母子与龙少凤儿兄妹相遇、相斗、争霸,最后经历战乱携手反抗,也描述了众人陷入心结难解、心魔常在的自身困局,更在序幕和尾声加入了现代舞狮人回望先辈的姿态,以求对百年前历史前尘进行回溯,从而带出醒狮文化生生不息、醒狮气脉代代承传、华夏文化颂扬久远的民族复兴梦圆愿景。
曾有朋友问我,三元里抗英的故事和醒狮这个题材听起来不太容易吸引年轻人,在创作时如何贴近年轻人趣味?我想,主流价值观的作品能否吸引年轻人,具体还是看作品的艺术品质和具体的表达方式。从戏剧的角度,我始终认为,写人物比讲故事更重要,好的戏之所以能吸引观众,靠的不仅是题材立意,更需要情感的共鸣、故事的悬念、人物的可信。因此,无论是《醒·狮》还是《醒》,在抓住“醒——觉醒”的主题后,我首先考虑的还是塑造怎样的人物才真实可信,以及怎么样才可以打动观众,如何在故事里营造足够的悬念,使得观众的注意力被作品所牵引。于是,我在《醒·狮》里安排了些出奇不意的反转和伏笔。
舞蹈长于抒情,但《醒·狮》当在讲故事和讲感受之间,我和编导在反复讨论磋商中选择了一条与一般舞剧不一样的路。很多看过演出的朋友都会感慨于其超乎常规的叙事容量与叙事节奏,实际上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我们尝试着用舞蹈的形式去讲一个带有影视叙事色彩的故事。如果说,影视作品中有唯美纯爱的日韩偶像剧,也有密集紧凑出其不意的美剧,那么,舞剧《醒·狮》愿意以超乎常规的叙事容量,尝试引领舞蹈界的“美剧”风尚。
有时候,创作过程也是作者面对人生、面对人性的一次内省,笔下的人物会成为镜子,照出镜花水月或无尘菩提。对于《醒·狮》而言,这是一个关于广州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广州人的故事。我尝试着和广州这座城市聊聊天,也尝试着把这座城市的故事告诉他方的朋友,让这些故事传得更远,期待故事里的人能走进观众的心里。